怀化端午龙舟

2020-08-04 来源:怀化市艺术馆 作者: 浏览量:833

在怀化民间,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且有大小端午之分。个中情由,说法不一。溆浦人有着很深的屈原情结,因而也就流传有这样一种传说。相传楚大夫屈原遭流放时溯沅水而上来到溆浦,终于落下了远行的风帆,将一叶扁舟停留在这“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的溆水岸边,勤劳、善良、淳朴的溆浦人民热忱地接纳了这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爱民的远方来客。屈原在此传道授业,解惑排难,教民耕作,深得民众的爱戴,人们尊称他为屈相公。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郢都,屈原满腔悲愤在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由于相距甚远,直至五月十五溆浦人民才得知这一信息。万分悲痛之下,民众在溆水旁修建了一座招屈亭,以招唤屈原的英灵,并将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得知信息日定为大端午。大小端午期间,人们在溆水中沿着屈原曾来回经过的水路划龙舟以追思与祭祀屈原,并将包着腊肉的枕头粽子投入水中供屈原享用,当地的端午龙舟活动由此而始。只因屈原非正常死亡,怕有鬼怪作祟,所以节日里除吃粽子外,还要喝雄黄蒜子酒,佩戴自制香囊,门边挂菖蒲、艾枝之类避邪驱瘟。

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看来端午划龙舟以纪念屈原,不仅怀化有,荆楚之地都十分盛行。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怀化的端午龙舟活动并非始于屈原投江之时,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在74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洪江高庙文化中已经出现端午龙舟的前身——双桨祭祀船的图案。更何况屈原在溆浦时也曾以当地傩祭中的歌舞为题材写的《九歌·河伯》中就形象地描绘了驾龙舟祭祀河神的场面:“与女游兮九河,冲风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这种祭祀河神的祭祀龙舟在通道流源等地的侗族中尚有遗存。每逢端午,当地侗民先以三牲在江边祭祀河神,然后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划龙舟游曳于江水之中。碧波荡漾里,歌声迭起,笑声连连,娱乐自己也娱乐河神,其风韵颇似那“与女游兮九河”中的情景。

怀化是个山多水也多的地方。溪河纵横,水网密布。滔滔“五溪”水不仅滋润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哺育了这里的各族人民,也摧生出各式各样的龙舟活动。在高山阻隔,陆路交通极为不便的远古时代,以水为路就成了当时怀化人民的必然选择。然而,“水中十八滩,滩滩都是鬼门关”,水急滩险的河流给人们带来了水上的交通,也造成了数之不尽的重重灾难。在“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中,水的信仰也得以形成,于是以划龙舟来祭祀、取悦河神的方式亦随之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在7400年前就有了双桨祭祀船的原因;为什么战国时在傩祭中会出现驾龙舟祭祀河神的歌舞的原因;为什么后来沅水两岸有了一座座借神灵以镇水患的杨公庙、伏波庙和一条条用血泪铸成的“寡妇链”的原因。可以说,是汹涌不羁的“五溪”流水造就了一代代敢于与风浪抗争、与命运抗争的舵手、划手和纤夫,造就了祭祀龙舟,也最终造就了一年一度以龙舟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

怀化的端午龙舟活动分布得十分广泛,曾经是凡有溪河处,必有龙舟行。怀化龙舟有二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源于远古的祭祀龙舟,其特点是游而不竞,主要是作祭祀用的。如前面提到的通道流源龙舟,用以祭祀河神;还有麻阳的盘瓠龙舟,用以祭祀苗族始祖盘瓠。除水上龙舟外,陆地上也有用于祭祀的旱龙舟。如沅陵七甲坪一带巫师行傩时用以祭祀东山圣公(伏羲)、南山圣母(女娲)的巫傩龙舟;麻阳用以祭祀盘瓠的大型布龙舟等。二是竞渡龙舟,这是在祭祀龙舟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沅陵、洪江、辰溪、溆浦、芷江、新晃、靖县、会同等地均有此类龙舟。由于民族与溪河水情的不同,各地龙舟在竞渡中表现出的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如划船方式上就有跪式划、立式划、坐式划、坐立并用划的区别,方法上有“抠抠桡”、“飘飘桡”、“顺水桡”的不同;摧船方式上也有单槌摧船、双槌摧船、击鼓与唢呐配合摧船的差异;掌舵方式上有的用单艄掌舵,有的是双艄掌舵。这些竞渡龙舟活动多与纪念屈原有关,惟沅陵传统龙舟是纪念始祖盘古。竞渡龙舟中,沅陵各地还流行一种小孩玩的纸龙舟也颇有特色。它以青篾作船底,纸扎的三角风仓作桡,再装上细篾编织的纸糊龙头、龙尾和四个小轮,小巧玲珑,十分精致。竞赛时孩子们在空坪里以扇子扇动各自的龙舟飞速前行。陆地竞渡,你追我赶,极富童趣味。

怀化龙舟有着普遍的遗存,也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但其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是竞渡龙舟中的沅陵传统龙舟赛和祭祀龙舟中的麻阳“盘瓠祭”。2006年麻阳“盘瓠祭”以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沅陵是湖南省最大的传统龙舟竞赛基地,2002年被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后,沅陵传统龙舟赛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成功地举办了10多届“湖南传统龙舟赛”、“中国传统龙舟赛”和“沅陵传统龙舟国际邀请赛”等各项赛事。沅陵传统龙舟赛已成为沅陵对外开放中的一扇明亮窗口;经济发展中的一张耀眼名片;文化旅游中的一个知名品牌。

“五月五,出盘古,端午前夕响锣鼓”,“人家赛船祭屈原,我划龙舟祭盘古”,这是在沅陵民间流传了上千年的《漫水神歌》中的开篇词。盘古是沅陵哇乡人(即苗族)信奉的始祖。盘古即盘瓠,信奉的民族有苗族、瑶族与畲族。瑶族称盘古、盘王,畲族称盘瓠,苗族有称盘瓠的,也有称盘古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常任侠先生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文中指出:“伏羲、庖栖、盘古、盘瓠,声调可通,殆属一词。无问苗汉,俱承为盘古之后,两者神话,盖同出一源也。”历史上,沅陵曾是苗族的一个主要聚居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流水》载:“(辰)水又东经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酉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北魏时沅陵为武陵郡之中心地带,居住在此的哇乡人 “即盘瓠之种落”。现沅陵县内的荔溪左岸还遗存有盘瓠洞与盘瓠庙,相距不远的山头上有盘瓠之妻的辛女洞与辛女庙。据传沅陵乃盘瓠故居之地,这里的哇乡人以龙舟竞赛来纪念自己的始祖,其文化内涵在国内所有竞渡龙舟中都是见不到的。

沅陵传统龙舟赛中的每条龙舟都要偷料造船,理由是买来的料笨,偷来的料灵。船造好后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下水时,有“关头”(龙舟下水前的祭祀仪式)、“跑火”(几个儿童赤身举着火把围着龙舟奔跑以驱赶邪恶)等程序。下水后还有“清桡”、“练船”、“赏红”、“抡红”等一系列水上活动。农历五月十二至十四为正式比赛日,到十五日(大端午)才收水上岸。

龙舟赛事从盘古祭天坛点取圣火开始。祭天坛旁有石叫盘古圣火石,只要将此石相互碰击就会冒出火花,点燃火纸,取得圣火。取火前先以三牲祭祀盘古,主祭人唸唸有词中用斧头剁下雄鸡头,洒血淋江,以祈获得盘古开山斧之力。当圣火点燃火把,划手们齐声吆喝,擂鼓助威,挥舞彩旗,顺溪而下,各路龙舟齐集古城沅水之滨。

沅陵人对龙舟的喜爱可用“痴狂”二字形容。“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龙舟赛是他们心中一种不割不舍的情怀;一种不离不弃的生活方式,它已完全融入到了他们的血液中,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竞赛日时,城中几乎是万人空巷,村寨是千户熄烟,近十万男女老少欢聚沅水岸边,来为各自所喜爱的参赛龙舟摇旗呐喊、加油助威。来自城乡各地参加竞赛的赤、白、黄、绿、青、蓝、紫等各色龙舟有60余支,每船48人,划手就有几千人。这是中国传统龙舟赛事中参赛龙舟最多、划手最多、观众人数最多的赛事。

参赛龙舟在岸边一字排开,人声鼎沸中,划手们个个摩拳擦掌,等候出征。当划手们举桡宣誓后,龙舟按序进入比赛区域。一声令下,刹时间鼓声激,吼声急,舟行快如飞。船旗当做帅旗舞,桡起桡落豪情挥。真所谓“会当击水三千里,踏波涌浪搏一回”。那声势、那气魄、那激情沸腾起满江江水,沸腾起两岸人群。这就是沅陵传统龙舟赛,一种力量加智慧的拼比,一种生命力加意志力的比拼。沅陵哇乡人的后代就是用这种敢于拼搏、善于拼搏、一往直前、不甘人后的龙舟精神来纪念自己的始祖盘古。

从沅陵溯江而上可达“五溪”之一的辰水(又名锦江)中段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这里的龙舟活动与沅陵比较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它叫盘瓠祭,是一种古老的祭祀龙舟。它以繁复的祭祀礼仪、古朴的祭祀风格、原始的生态遗存而成为中华龙舟文化中最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活化石”。

麻阳漫水有盘瓠庙,这类祭祀盘瓠的庙宇在麻阳境内的辰水两岸有18座之多。神庙中供有三座牌位,正中为“本祭盘瓠大王位”,左边为“本祭新息大王位”,右边为“本祭四官大王位”,故又称“三座大王庙”。盘瓠是始祖,系主祭对象。新息大王是东汉光武帝时的名将马援,他率兵镇压五溪苗民起义,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以“不杀降卒,不伤苗民,赐还田地”的和谈条件而罢兵,苗民得以安宁,念及他这份功德也立个牌位祭祀。四官大王是抵御朝庭征讨而牺牲的苗族英雄。庙中宝台上方两边的木架上,各放有一个木雕的龙头和龙尾。庙两侧有船寮,一边停放一只龙船。庙大门横枋正中刻有一个扇形浮雕的“盘瓠图腾”图案。其主体是龙头、狗耳、牛身、狗尾(上翘)、虎爪、麒麟形状的“龙犬”,身子左倾顾首右盼在一块呈山洞形的岩石上。这是当今世上仅存的“盘瓠图腾”图案,是麻阳以龙舟祭祀始袓的直接见证。

“五月初一开神门,代代相传到如今”、“别人划船过端午,漫水划船祭祖神”。这是漫水村举行划龙舟“开神门”仪式中的唱词。盘瓠祭从每年农历初一开始,到十七日才结束。整个活动由六个部分组成。

五月初一“开神门”,在主事首司“五老”的率领下,百十个龙舟划手齐集盘瓠庙内。首司掐诀讨卦后上五供,敬酒参拜祖神。敞开大门时,大锣大鼓、长号齐鸣,首司“五老”唱《开门神歌》后接唱《接龙歌》(又叫《盘瓠根源歌》)。《接龙歌》里有“盘瓠原住辰州府(府治在沅陵),辰州府上有家门。庙堂设在木官上,赫赫威灵来显灵。辰州已住数百载,神心一动往上行……”接着叙述沿途经过的地方,直至“大王休息已过后,麻邑安住一时辰。九姓子弟忙迎接,盘瓠大王做祖神。”歌里唱的是一幅盘瓠率子孙迁徙的路线图,也是漫水盘瓠祭由来的根源歌。首司“五老”每唱两句,在场的人群合唱尾三字,并拉长声音:“喂呀哟——爷!老袓宗!”

初二至初十为“酬神日”。这几天百里十乡的亲友和苗民纷纷前来拜祭盘瓠。漫水村组织各类戏班,搭台演唱当地的傩堂戏、阳戏和花灯戏,既娱乐神灵,又招待来宾。

十一日是“龙下水”。这一天是盘瓠始祖的生日。庙中隆重祭祀后,唱《敬寿歌》。继而首司“五老”端着三位大王的牌位前行,抬着盘瓠图腾和划旱龙船,舞布龙灯、草龙灯,以及打着30面大旗的人群随后,走村串寨,敬请三位大王游观后代子孙居住的地方。回到盘瓠庙后,首司“五老”叩拜,掐诀请神,唱《请神歌》:“请神三杯上马酒,子孙今日来请神。今日请神花船上(即盘瓠乘坐的龙船,俗称花船),要到水上去观景……”。歌毕,划手们将两只龙船抬下水,装好龙头龙尾,插上蜈蚣旗,在鞭炮与锣鼓声中平头将船划向江心,在下游一水面宽阔叫龙船潭的地方划上八圈后靠岸。

十二至十四为“参神日”。三天中的每天卯时,首司“五老”在盘瓠庙里虔诚讨卦。早饭后,鸣炮开船,沿着数十里盘瓠率子孙迁徙来麻阳所经过的水路划行,缅怀盘瓠祖迹。凡是盘瓠曾落脚驻留或建有盘瓠庙的地方,连同岸边的其他各种庙宇与古木怪石,全体船员都要下船烧纸上供祭拜。辰水两岸的苗民都事先在两只花船需要停靠的码头设贡桌,摆上108个棕子粑、三杯香茶、鞭炮,还备有两面按自己需求制作的或求子、求财,或求平安、求好年景等的大蜈蚣信旗。当人们肃立河岸放鞭炮迎接花船到来后,船员上岸接过送上的茶,龙船歌手根据送茶者所求选择歌词,唱《谢茶歌》。如对方求子就唱《求子谢茶歌》:“今日尊亲来接子,摆起祭礼敬祖神。祖神威灵多显灵,麒麟送到你家门……”唱完歌,将三杯茶一一奠在地上,表示祖神已经饮了。然后接过棕子粑递上船,再把一对蜈蚣旗取下插在船舱的横枋上。离开时两只花船上下划一个来回,名曰“游江”,以亦谢意,岸上人则放鞭炮送行。

十五至十六是“龙舟赛”。这二天,与漫水邻近的每个村寨派出的数十只龙舟齐集龙船潭竞渡。竞渡时,两只花船游而不竞,意在观赏龙舟赛。参与竞渡的船只需奋力向前,决不能落在花船后面,否则就是对祖神的不敬。

十七日为“回神日”。两只花船划到距离盘瓠庙左侧不远处的接龙亭,然后平行倒划龙船,齐唱《扫瘟歌》:“天瘟地瘟神赶去,天财地保送子孙……”这时岸边香案齐备,首司“五老”祭拜后唱《请神回庙歌》:“请神三杯上马酒,请回下马酒三巡。今日请神庙堂内,各坐各位受香火……”三声铁铳声响后,大旗飘扬,鞭炮声中数十人将靠岸的两只花船抬进龙舟寮。

上述二种龙舟可谓同根同源。《盘瓠根源歌》里说得明白,麻阳的苗族是从沅陵的木官经水路迁徙而来的。沅陵秦时即为黔中郡郡治所在,后又为辰州府府治,是五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接受汉文化较早较多,汉化的程度也较快较深。在此情况下,原有的祭祀龙舟形态必然发生变化,成为竞渡龙舟,但其核心的祭祀始祖盘古的传统始终没有变。麻阳地处偏僻,汉文化的影响相对有限,于是那古朴、淳厚的原始祭祀龙舟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麻阳盘瓠祭到沅陵的传统龙舟赛这一演变进程,其本身就是一部苗族龙舟文化的发展史,其中的始祖崇拜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思想文化内涵。始祖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生活的象征。古代,苗族大规模的迁徙多为择水而行,傍水而居,因而以龙舟来追忆历史、缅怀始祖,这应该是怀化苗族对原始族源观念的一种最淳朴、最虔诚的表达方式,对原始宗教信仰水崇拜的一种最直接、最认同的心理诠释,也是怀化端午龙舟活动中最突出的一大特色。

在人类原始的宗教信仰中,有着从原初的自然崇拜到始祖崇拜再到英雄崇拜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怀化龙舟文化中,以龙舟来祭祀河神到祭祀始祖盘瓠再到纪念屈原就充分的体现出这一发展历程。怀化有祭祀龙舟也有竞渡龙舟,有水上龙舟还有陆地龙舟。不同历程中的各种不同龙舟形态与表现方式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鲜明、浓郁而厚重的历史感、宗教感与民族感,这种种极富民族色彩与地方特色的多样性的端午龙舟汇集一地,全国各地亦不多见。当然,怀化龙舟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在保留自身独有特色的同时,也不可能不受到周边的巴渝龙舟文化、南越龙舟文化的某些影响,其结果就使怀化龙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怀化各族人民端午期间所深深喜爱的一项节俗活动。

 

作者单位: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单位地址:怀化大厦国际名品城29楼

联系电话:13974590280

一审:刘希韵

二审:郑伟

三审:杨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