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定位、合力策略、个案示范, 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以麻阳苗族自治县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为例

2020-08-04 来源:怀化市艺术馆 作者:黄军 滕昭慧 浏览量:781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关乎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保障,关乎国民精神的塑造,关乎一个民族的品质和未来。开展基层文化服务,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交给文化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化馆不可推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过来,麻阳苗族自治县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些效果。

一、定位:立足文化功能考量,构建基层文化服务品牌体系

基层文化服务,不应该是平面化的、片段化的,而应是立体模式的体系化构建。麻阳在县域内文化服务的体系化建设,基层文化服务的立体模式构建上做了一些努力。

(一)传承+服务:组织传统节俗活动保障基层文化服务的广度

近年来,中国迈入经济发展飞速快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基层文化服务应该在本土文化的沃土里,培植文化传承的自信与人文素养,纳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体系中。传统文化最常态的存续方式,就见诸日常的传统节俗活动中,而且也只有传统节俗的连贯性、广泛性、自发性,才更能实现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大化,因此把传统节俗纳入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由于麻阳属后发展地区,经费一直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严重障碍,麻阳文化人历来重视传统民俗活动的组织,只不过2015年以来更加规范化,春节文艺展演、“三月三”天王庙会、“四月八”民俗文化节、“五月半”盘王节(包括盘瓠龙船节、盘瓠狮灯会)、“过苗年”(包括十月苗族饱冬节、冬月苗族回奉节),实现了一年一度的常态化举办,邻近村寨、县域内甚至邻县、邻省民间文艺队伍争相参演,成就了一个“传承+服务”模式的基层文化服务活动体系。

(二)展示+服务:推出文化产出展演拓展基层文化服务的深度

基层文艺产出,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数量堪称庞大。对于一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麻阳尽力推荐推广,如老年舞蹈获湖南省2015年“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调演金奖、苗族舞蹈《苗岭鸡乐》获湖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银奖等。但更多的文化产品却无缘更高一级的展演,而这些“草根”产品却更容易为本土群众接受,在基层文化服务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作用。由此,麻阳搭建了四大类型基层产出展示平台,基本形成了“展示+服务”模式的文化服务氛围和体系。

1、文艺演出平台。一年一度的“文化贺新春”广场群众系列活动,是全县文艺作品的大检阅,参加表演的民间文艺队伍(单位)常达40支(个)以上、民间艺人常达800人以上,每天云集广场观众人数都在8000人以上,累计观众近5万人次;“5.29”计生文化艺术节,是18个乡镇各自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自娱自乐性质的地域民间文艺聚会,每个乡镇常有20支以上队伍参演,观众常达5000人以上。另外,还有配合上级部署举办“欢乐潇湘·幸福怀化·美丽麻阳”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六一儿童节校园艺术节、重阳节老年艺术节等。

2、艺术展览平台。县文化馆三楼常设“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展厅”,接待观众年累计常在数千人次;“县城步行街艺术展览”,2015年展出“欢乐潇湘·幸福怀化”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80余幅,2016年先后举办“永远跟党走”大型图片展览(图片100余幅,并在县行政中心、锦江宾馆回廊巡展)、《我的家乡在麻阳——麻阳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型摄影展》(图片120多幅);“锦江广场风雨桥书画展览”,锦江广场风雨桥二楼常设书画展厅,先后举办过怀化市首届“书画艺术五溪巡展”麻阳站展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书画诗词作品展”、青少年书画大赛颁奖展览等。

3、文艺发表平台。一是纸媒平台,纯文学县刊《长河》,每年发表基层作品文学近40万字、摄影近100张、美术20幅、书法20幅、音乐曲谱4篇以上,刊物印行全国29个省(市、区);二是网络媒体,有县政府网、麻阳新闻网、麻阳生活网文艺专栏,微麻阳、新麻阳、艺麻阳、云暮传媒、麻阳文化馆等微信公众号,定期或不定期推介文艺作品。

4、知识传播平台。一是公益讲座。麻阳“名家讲堂”(县文化馆),为有一技之长的行业专家级人才,提供一个宣讲平台,也是对地域文艺的知识性普及;“长河印社讲堂”(紫云轩),美术、书法知识、技巧系列(每月3次以上)讲座。二是包括以上所列网站、微信平台文化知识、技巧传播。

(三)培训+服务:通过文艺技能训练提升基层文化服务的精度

要提升自发状态的民间文化服务,“培训+服务”的基层文化服务模式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1、文化馆专业培训。一是文艺培训班,主要面向在校学生,设有文化馆文学(小作家写作培训班)、音乐(大琴艺术教育)、舞蹈(小明星艺术学校)、美术(艺梦画室)等培训中心,各中心分别开设短期班(寒、暑假)和长期班(学期周末),每年培训各类艺术人才近万人次。二是短期辅导班,主要面向基层文艺骨干,“名家讲堂”每年举办至少6期,2015年举办了7期,2016年举办了8期,累计培训千余人次;另外馆办广场舞班、“欢乐潇湘”文艺编导班,下乡辅导文艺队伍,每年累计辅导培训2000余人次以上。

2、民间文艺培训。麻阳目前注册有阳光青少年培训学校、小天才艺术培训中心、艺苑二胡专业培训中心、尚舞艺术培训中心、金哥主持人培训中心等民间文艺培训机构21家,培训人次是文化馆组织培训的5-8倍,是馆办培训不足的有效弥补。

二、策略:依托文化资源特点,激活全域文化服务品牌意识

基层文化服务是一个系列工程,仅靠文化馆,独力难支。要实现基层文化服务的体系化、长期化,必须激活全域文化服务品牌意识,形成基层文化服务整体合力。

(一)自强:挖掘馆办潜力,激活内部文化服务意识

基层文化服务,必须首先立足文化馆内部资源。作为公益性的基层文化服务,很难在内部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人浮于事是基层文化馆(站)应该直面的尴尬。为服务基层文化服务大局,麻阳的做法从两个方面发力。

1、设法维持传统的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一般都提前两个月开始运作“文化贺新春”活动,首先争取财政支持,设法联系企业赞助,使得这一品牌成为麻阳文化消费习惯;麻阳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因创始人退休一度束之高阁,后经力争,成立“麻阳现代民间绘画画院”独立核算单位,实现该品牌的持续发展。

2、把文艺培训纳入免费开放范畴。鼓励单位专技人员开班文艺培训班,单位免费提供培训场地,核定办班低于市场价格的培训费标准,由各办班人员自主支配培训所得,形成了较好的文艺培训势头。

(二)联合:吸纳社会资源,激活行业文化服务意识

麻阳文化馆现有工作人员10人,每年县级财政活动经费预算仅3万元,根本无法独力承担全县基层文化服务的繁重工作。由此,先后设法让县文联各协会挂牌文化馆,联手开展工作。与县作协创办了麻阳“名家讲堂”、县刊《长河》,与县民协为各乡镇民俗活动提供高质量文艺表演,与红网摄协不定期举办摄影作品展览,与老年诗词书画协会开设风雨桥二楼书画展厅,与画院常设“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展厅”等,有效地提升了全县文化服务的维度与精度。

(三)支助:规范民办文艺,激活民间文化服务意识

麻阳是一个苗族自治县,文化资源丰富,传统节会较多,而且多为自发性的,但在品味上一般都有待提高。对于传统节会的支助,有三种方式:

1、技术支助。指导活动策划、流程安排,辅导当地参演文艺队伍,提升节目质量,甚至直接组织县域内较好文艺节目参加盛会。

2、设备支助。为活动队伍提供必要的音响、服装、道具等设备,如2016年苗族回奉节,由文化馆赞助价值2万元的苗族盛装。只要需要,文化馆提供馆藏演出服装免费租借给各文艺队伍。

3、资金支助。一是用好农村文化活动专项经费,保证办节有钱,办好有奖,对于办节较好的地方给予适当倾斜;二是适当赞助或联系企业赞助,量力而行直接划拨部分经费,动用人脉联系县内企业赞助文化活动。如2015年豪侠坪传统年节,由湖南云暮传媒独家赞助5万元,该公司还对岩寨盘王节、苗族回奉节都给予了3000元以上的活动赞助。

另外,通过非遗申报激励企业或传承人加入到基层文化服务中,2015年至2016年,指导麻阳寰宇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法人、苗族纸扎代表性传承人何应标,成功申报湖南省第四批非遗名录,激发了其创作热情,制作了大批纸扎作品,开办传承人培训,多次在菲律宾、缅甸、香港、澳门等地赛事中获奖,其三层楼住宅,成了小型的纸扎博物馆,何应标本人还被湖南省文化厅指定参加赴韩国文化交流授课。

三、示范:盘点文化积累优势,创立地方文化服务品牌标杆

(一)坚守:展示+服务模式,“文化贺新春”引领基层文化消费习惯

“文艺贺新春”,从1971年县文化馆恢复工作后,一直是麻阳群众文化的一个保留节目,一直坚持“文化大家乐,娱乐大家享”宗旨,突出特点是:

1、年年举办。“文艺贺新春”,是麻阳每年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享受,一年一度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是几代麻阳文化馆人一直坚守的一个工作传统。

2、与时俱进。“文艺贺新春”,是一个县域性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一个半官方文化聚会,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有着与时俱进的变迁,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诗歌朗诵,八十年代末期的猜谜灯会,九十年代书画展览,以及必不可少的文艺表演等,甚至还组织过湘黔两省临近县域的歌手、演出大奖赛和书画、花卉联展。2011年春节开始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把县域民间文艺作为活动大头,让淡出视线40年的木偶戏重新上演,社会反响极好。

3、雅俗共赏。“文艺贺新春”主旨是“文化大家乐,娱乐大家享”,“雅俗共赏”成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必然要求。2016年“文化贺新春”,为期5天,共有16支民间文艺队伍、439名民间艺人、69个涉及传统戏剧、曲艺、游艺和现代歌舞、乐器、魔术等形式的剧目参加表演。

因为麻阳“文化贺新春”活动不间断地连续举办,使得全县群众养成了春节文化消费习惯,每年农历腊月民间文艺团体都会主动找县文化馆联系演出,每年齐聚广场观众常达2万人次以上,2015年9月被省文化厅评选为“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项目类奖项,成为湖南基层文化品牌之一。

(二)扶持:传承+服务模式,“民间绘画展览”实现传承与展示双赢

湖南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先后九次在奥地利共和国、北京中国美术馆、广州美国领事馆、长沙、湘乡、怀化博物馆、怀化学院等地举办“湖南麻阳现代民间绘画”大型专题展览。曾二十多次参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二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全国性大型农民画展”、“中国艺术节大型美展”、“全国第八届群星奖大展”等,在中外产生轰动性效应。

麻阳现代民间绘画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辅导老师滕建国退休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一度一蹶不振。2012年设立“麻阳苗族自治县现代民间绘画画院”,县委、县人民政府特聘滕建国为院长、法人代表,并招聘画乡作者3人为画院工作人员、画师,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经费5万元,县文化馆免费提供三楼做办公场地,用于办公、举办培训班,布置了画乡成果和画乡精品展览厅,全天候开放接待参观。

(三)借力:培训+服务模式,“名家讲堂”搭建文化服务公益性平台

麻阳“名家讲堂”,创办于2012年,至今已举办23期,初具规模。突出特点有:

1、常态化运作。麻阳“名家讲堂”最初是县作协文学讲座,由于定位延请县外名家讲座,故为集中式整体推出,一年仅举办一次。后定位免费开放公益讲座,逐年增加次数,至2015年,明确每逢单月12日为固定讲座时间,活动开展进入常态化进程。

2、多维度内蕴。麻阳“名家讲堂”肇始为文学讲座,2014年开始涉足摄影,2015年开始涉猎地方文化、苗族医药、音乐、书法、戏剧、美术等内容,讲座内容日渐多维度拓展。

3、多层次受众。麻阳“名家讲堂”开始参加听讲的是作协会员和文学爱好者,随着讲座内容拓展,受众涵盖麻阳地域包括公务员、教师、文化工作者等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普通市民、农民、在校学生等各个阶层,影响面呈多层次立体放射状扩大。

4、持续性规划。一是走联合举办的路子,最初携手县作协,利用外来师资资源,2015年县文明办“道德讲堂”、县委宣传部“百味讲堂”先后挂牌加盟,不仅激活官方师资资源,而且实现财力分担,为活动持续性开展提供了保证。二是积蓄文化进基层服务后劲,通过讲座积累专题,为文化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简介:黄军,麻阳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文学专干、馆长;滕昭慧,麻阳苗族自治县文化馆馆员、美术专干。

一审:刘希韵

二审:郑伟

三审:杨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