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悠远长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合理的融入音乐艺术过程中,进而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这些民族文化音乐,彰显着少数民族自己的个性,也承载着部落发展与变迁中特殊的人文遗迹地理环境,本文详细的探究以及分析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具体审美特征,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少数民族音乐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产生了较为繁荣的发展局势,以下就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相关审美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一、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具体表现
(1)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具有比较多样的形式和比较丰富的内容。在这些歌曲之中包含着少数民族人民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其中具有构想宇宙的具体形成过程,以及人类的起源等方面的古歌;另一方面为吟唱歌颂自己民族英雄历史的史诗歌曲;还有传颂本民族一些传说的叙事歌曲。综合上述歌曲,可以笼统称之为叙事歌。比如达斡尔族的歌曲类型“乌春”则属于诵调式的叙事歌曲,其中主要包含日常生活以及劳动生产方面。其中也有一些士兵反感清政府繁重徭役与兵役的歌曲《薄坤绰》,这首歌曲采用四句为一个小节,整首曲子包括十几个小节,甚至上百小节。而达斯坦则是维吾尔族的叙事民歌,其主要包含乐器演奏以及说和唱这几种形式,由其共同组合构成一支曲子,曲子的主要内容为民间的传说故事。土家族的民歌则主要是叙事诗,以山歌以及人们在跳摆手舞时所唱的摆手歌为世人所知。一曲《巫水谣》向世人展示靠放排谋生的苗民征险滩战骇浪将圆圆木头换成银票后的欣喜;一首《打滔》重现了花瑶新娘新郎与亲友通宵围火塘对歌的独特花烛夜。
(2)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早在清朝的前期,少数民族中已经流传并且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说唱音乐,在此之中,比较为人所熟知的有蒙古族的《好力宝》,好来宝是蒙语,意思是“串起来唱”。其表演形式有四种:荡海好来宝 演唱人数不定,内容广泛;乌勒格日好来宝 以问答形式咏唱历史故事和典故;代日拉查好来宝 为对歌形式,内容多带讽刺、幽默性质;胡尔仁好来宝 自拉胡琴自唱,内容以赞颂为主。维吾尔族“达斯坦”维吾尔语“达斯坦”,意为叙事长诗或史诗。说唱音乐达斯坦是维吾尔族的弹唱曲种。由一至三人演唱,主唱者兼操热瓦普或独它尔、弹拨尔、萨它尔等乐器,助演者或持上述乐器伴奏,或持手鼓、石片等打击乐器击节,或不持乐器帮腔助唱。歌唱曲调为古老的木卡姆选段或其他民间音调。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唱词多为段体分节歌式。一部达斯坦作品包括十几首到几十首唱词,每首唱词又分几段到十几段,每段句数根据文体各异。唱词散韵结合,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演出场所为集市、茶馆或宴会。朝鲜“判捎里”。 对朝语“判捎里”有两种解释。其一,“判”是朝语“场所”或“台”的谐音,“捎里”是朝语的“唱”,合起来即为娱乐场所或台上的唱;其二,“判”是汉语“板”的谐音,“捎里”是朝语“唱”,意为有板有眼地唱。判捎里以唱为主,辅以说白和表演。演唱时,演员自己击鼓,伴奏乐器为伽耶琴或奚琴。唱腔为巫觋和旧民歌的融合,曲调幽雅动听,唱法上有很大的难度。
二、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具体审美特征
2.1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审美观的具体体现通常而言,审美主要是特指事物给人们带来美感的过程。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了满足群众审美的需求,它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其审美价值的特色。音乐文化作品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物,其拥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叫完美的审美价值。音乐作品在获得较高的评价以来一直以审美价值作为核心,只有将其艺术价值完美实现,才能保证音乐艺术事业的循序渐进。
2.2传统美由于传统美学主要将不休止的追求美作为其理想的状态,因此一些“优美”、“和谐”、“高尚”等都可以展现出传统的美学里关于确定性质以及单纯的幸福与快乐,具体而言就是审美方面的愉悦性。然而在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一些少数民族群落里关于巫术以及祭祀活动兴盛,人类心理中关于惧怕、祷告、诅咒等活动依然存在,这些活动的出现主要是关于生存而并非审美,因此在少数民族音乐里也出现了较多的审美异态方面的事物。
2.3为了审美的相关价值取向在西方,对美的观念主要分为六个要素。精神距离是其主要方面,具体而言,就是指需要音乐人同音乐保持游离的状态,隔着一段距离去欣赏以及评判它,详细的说是指在审美水平线之上来关注相关音乐。然而,若是拿这个标准去评判少数民族音乐,则一部分民族则不再保持美的观点与态度。这主要是由于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能够将自己的音乐从民族文化里脱离,来以为了审美作为其主要价值取向进行民族音乐的评判与审视的。
2.4少数民族音乐里人文性格以及相关音乐观回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并且由此来繁衍与生存的民族,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相关价值观念与日常生活礼仪等都将伊斯兰教相关教令与法规作为民族之本。若是不遵从伊斯兰教的相关风俗习惯,则回族也会逐渐的消失。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回族特别珍视以及遵守自己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同时将其认定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主要基础。因此对于一个所有人都信奉宗教的民族,与宗教以及自然观念比较淡薄的汉族相比较,自然会拥有不同的音乐观。三、发扬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审美观的具体要求在现代社会,不少人以为只要让人感觉美、快乐或者好看就能称之为音乐,利用千篇一律的幽默奇趣,借题发挥的功能技巧,俗不可耐的语言背景,或是令人费解的故事情节来获取人们的关注,这样的结果只能将少数音乐文化的形象肢解,消除了人们对少数音乐的关注,引起人们对音乐的误解和警觉,这样的少数民族“音乐”对真正“审美观”构成隐患。在少数民族音乐审美特性探索的过程中,审美价值是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应有的最基本的审美属性,即是艺术家想从自己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出发,在对社会上一些特质的材料进行展现时,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以人为工具,制造出有情感的、饱含诗情画意的审美观过程。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民族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应该强调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挖掘。本文具体阐述了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分析了民族音乐审美特性的主要特点和当代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审美观的具体要求,希望对大家研究民族音乐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顺平.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再认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03):12——13.
[2] 杨波.超越“想象的异邦”——浅谈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基于个案分析的文化“深描”方法[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0,6(01):22——23.
[3] 樊祖荫.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 中国音乐. 2008,6(04):35——36.
[4] 倪赛力. 让民族音乐从民间走上殿堂走向世界——中国音乐学院伴随祖国的成长而发展[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7(09):28——29.
[5] 倪赛力. 民族音乐的重任:吹响时代号角 奏响社会强音[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6(04):35——36.
[6] 康旭. 学校音乐教育应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5(02):45——46.
一审:刘希韵
二审:郑伟
三审:杨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