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尽远古村

2024-05-20 来源:掌上怀化 作者:杨芷清 浏览量:336

杨芷清

从湖南省怀化市城区驱车约21公里,便来到鹤城区黄金坳镇的尽远古村。该村2011年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在这里,感悟“文武相济”的厚重历史,领略罕见的“俩母园”文化,体验文化生态和技艺传承……

满目古香神韵,一村千里风雅。

尽远,一座“尽态极妍、远图长虑”的古村,一座“有形有感、重仁重义”的古村!

尽远之“源”


尽远古村西北临近芦坪集镇,东临坪星坪,南与中方县相邻。

尽远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清。这里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00余平方米,有明清时期中式宅院4处、民居近30余处,欧式风格建筑2处,村内有50年以上的古树20余棵,现有2500余人。整个古村山抱水环、田园相依、涧水相缠。

村里的古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面水而立,户连户,屋连屋,鳞次栉比。这对研究湖南古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里的古宅、古府邸、古哨楼、古戏台、古巷、古井、古塘等星罗棋布。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陈友谅的族人陈启济,他听到朱元璋将诛九族这个消息后,为了不受到牵连,一家人大约走了三个半月,来到了现在的走马田、团山一带。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都是芦苇,山下还有一条小溪,溪边长了很多荩草,溪水潺潺,荩草悠悠,环境优美。再沿着小溪往上游走到一个叫岩石城的地方,就没有再长荩草了,仿佛这岩石城就是荩草的源头,并以“荩草婷婷茂似春,源水泱泱碧如蓝”之意取名叫“荩源”,意喻“荩草的源头”,一家人就住在了这个地方,陈启济开辟田地,伐木造房,妻子织布做饭,在这里养育儿孙。

陈启济还特意在村口修建了一口三角形面积约八分地水面的塘,在村门口修砌了七层岩石和家庙,跨溪砌成三个岩拱桥,沿溪用岩石凿做了九个200多斤重的款,置水中用作灌溉农田管水,开辟了“伏三丘,肥三丘,瘦三丘”九丘田,这九丘田的相连处,一个人用一只脚可以踏着。陈启济为后人写了描绘家园的一首诗:“荩草婷婷茂似春,源水泱泱碧如蓝,九丘粮田一脚塌,三拱桥下配九款,大塘独缺一只角,举步却蹬七层岩。”后来“荩源”村流传到现在成了“尽远”村。

尽远之“韵”

清晨一大早,一阵暴雨洗礼后,云雾缭绕,像骏马奔腾。突然间,太阳从山里慢慢露出笑脸,尽远古村的上空如同海市蜃楼,全村的建筑顿觉透亮透亮。阳光洒向窨子屋的白墙灰瓦,穿过古建的横梁,从天窗直射到了学子的房间。

老文书陈福保听说我们要来,老远跟我们打招呼,他刚到秧田干完活,扛着锄头、挑着箩筐,从远处的田坎上赶来。这些天,村支书请来老文书陈福保为我们当向导。

走过一展平阳的农田,来到尽远古村,陈福保告诉我们,“过去不管是高官达贵,还是庶民百姓,首先得从这一石阶入步。”我们按村里的规矩从石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古村里的鱼塘,鱼塘里长出的一颗树,一半潜伏水里,一半倾向古墙,好一派立体的植物景观。

从这口8分水塘处进入古村。迈入第一道门,城墙两侧“福”“寿”二字大气磅礴、端庄潇洒。右门外墙上三块铭文砖,显示建房落成的时间及当时用工开支等情况,可见尽远古村有着“村务公开、民主治理”的衣钵。

进门后的第一间古民居,桐油刷得油光发亮,干干净净的小黄狗摇着尾巴前来迎客。再往里走,就进入了尽远古村的各个院落了。这里民居古八字门非常富有特色且保存完好。古建筑的门楣、门柱,墙头上的书画、雕刻,内容风格各异。村内遗留下来的石刻基柱、大小石缸、扇形台阶及明清家具随处可见。古村窗户是一排全开,多窗连体,雕刻各有千秋,如梅花、石榴花、喜鹊、飞鸟麒麟、獠牙蝙蝠等等,真是镂空有度、雕琢精湛、各美其美。

庭院砖墙高4至5米。古民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均为一至三进不等的穿斗式砖木结构。部分建筑大门两侧梁架下托垫雕刻精美的驼峰。天井普遍较大,多铺青石板,排水系统健全。可见村民对居家建筑的过细讲究和对房间采光度的要求。二楼看书真是“天然吧”,当阳光从天井和窗户双双而入,房间更加光亮通透。

走过狭长幽深的古巷道,陈福保告诉我们,过去村落完好无损时,外人来这里简直是进了“八卦阵”,很容易迷路。高墙上的一个个防卫孔,比人的头高出丁点儿,防孔上半层放桐油灯,下层间隙可是“秘密武器”哦。盗贼入侵时,村民看到盗贼,盗贼看不到村民。竿子从防卫孔刺下来,头上中了“枪”还不知道是咱回事,看来当时古村的防御体是力求万无一失的。

徘徊在古巷道整齐划一的青石板上,沿墙基而过的细水沟,一年四季流淌着一股股亮晶晶的清水,周而复始陪伴巷道院落,给尽远古村注入了无限生机和动能。倾盆暴雨,它不浸染民居;干旱如绵,它依然流水潺潺。

古风徐来,文化为本。来到“行义小学”,据说该校由陈祖汉于1938年私人出资创办,校址设在陈祖汉私人的房子里,该建筑始建于清朝,现原校址80%尚有保存。陈方谁是荩源有钱有文化的人物,他留过学,认为应该为家乡做点事,负责为请过来的每位老师支付大概每个月250斤稻谷。这里后来还作为湘西剿匪时的战地医院。

来到秀才屋,只见正堂屋悬挂匾额的两颗大支钉是木制雕花型,看上去精美而结实。悬挂的大匾被房主用铁皮包扎,已放在房屋与高墙的过道夹缝,依稀可见“书香门第”几个字。村支部副书记丁仁和告诉我们,过去古村里出了两名黄埔军校学生和两名留洋生呢,这里还是原湖南省政府参议陈方谁的故里。

沿着荷花池走进“俩母园”,树叶搭肩的小屋,黑白相间的色彩,中西结合的风格,我们第一感觉主人家热爱学习且有开放包容的思维,更重要的是看重“俩母园”折射出的孝道情义。

丁仁和说,陈祖汉有两个母亲,他的生母杨金娥是陈尊莲的爱人,陈尊莲的兄弟陈尊福的妻子丁秀娥没有生育过男孩子,就抱养了陈祖汉。为了孝敬两位老人,陈祖汉就出钱请人修了座花园,取名叫俩母园,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感恩戴德。

陈祖汉的侄子陈方谁在外国读书期间,陈祖汉曾出国看望陈方谁。他在外开阔了眼界,所以建造花园的时候,其本人也提出了很多意见,使得融入欧式风格的房子出现在这偏远的小山村里。

花园的大门上有副对联,内容是:读古人书心似斗,观天下事气如虹。横批:俩母园。原物虽然不在了,但一楼门额上“名高义里”四个字,从左到右读“里义高明”,两者都意即讲仁义道德。我们期待把这里打造成“讲好新时代孝亲文化故事”的仰慕之地。

尽远古村还是红色旅游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时任第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团长的黎原,将前线指挥所设在尽远古村里,驻扎40余天,指挥了湘西剿匪斗争,为扫除百年匪患、巩固人民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黎原将军生前于2004年还来到尽远古村。当他看到村民吃着香喷喷的腊肉时说,“现在生活都好了,共产党带领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大家都吃上了大碗饭。当年我们在水塘抓把黄叶菜,当主菜吃。群众很热心,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军人的天职。”

朝着古村溪边放外走,陈福保向我们介绍诗中讲的“九款”。“款”与墙、消防池连通,直达水渠溪流。“款”看上去直径为一公尺左右,为当地旱涝保收起到“稳定器”作用。“款”打开与关闭,都是为村民做贡献。这“款”看似土得掉渣,实则“功劳”有佳。

尽远之“远”

尽忠竭力,远图长虑。不能让古村静而不活、止而生苔,要让古村活而不损、生机绵延。

尽远古村朝着“古村保护链:修缮+清洁治理+文脉传承;山背开发链:康养+特色养殖+研学;古村集市链:课堂+农特产品”的“三链”强链目标,力求让古村见人见物见生活,让古村周边文化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有效利用。

农历3月26日是尽远古村芦坪赶集日,勤劳的尽远村人早早把自己做的新鲜蔬菜、蒿菜粑粑、粳米粑粑和手工背箩等特产带到芦坪集市来交易。村民彭满妹告诉我们,“村里种的、养的都还好卖,因为古村四周的土地肥沃。大家自觉保持古村清洁卫生的同时,只要勤劳,还是有收获的。”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发挥“人”的关键因素。活动是保古村的重要方式之一。陈福保把微信里存有的闹年锣、木偶戏演出场景给我们看。连连说村民很爱这些,村里一帮子人都打得好闹年锣,演得好木偶戏,欢迎我们过年或农闲时节再来观看演出。

陈卓林是尽远古村从小看着那收割季节田坎上的稻草堆和那戴斗笠、披旧衣用来吓唬麻雀与白鹭的稻草人长大的。2015年11月,她创立自己的公司,主营绿雕景观工艺品,稻作文化工艺品研发、制作、生产、销售,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如今,她带领一帮工匠,拓展对外业务,建起了 “稻梦小镇”,其产品获1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卓琳稻草文创景观业务已经销售到全国30多个省市区、130多个休闲旅游景区。袁隆平院士生前为其题词“钻研稻作文化、传承稻都文明”。陈卓林还获农业部“大国农匠”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尽远古村山的“背”面,与之相得益彰的生态养殖产业,山这边,承载古老建筑与古老记忆;山背面,绿水青山、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加之那规范的养殖与研学基地,特别是人工饲养的孔雀、黑天鹅、大雁、鸵鸟等动物,让游客美丽心动。站在山顶,吮吸漫山遍野的绿色之氧,好一顿生态文化之旅,个个洋溢着愉悦的心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专家指出,中国古村落的美,首先在于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的依存关系。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中国村落普遍因循的法则,体现了中国人尊崇自然的原则。

尽远古村将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主动作为,努力寻求村落有效保护与周边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最佳平衡点,让古村成为一种共识的美,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一审:罗虹
二审:肖俞君
三审:杨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