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茶山号子
○ 谢志德
茶山号子是产生并流传于辰溪县黄溪口片区的集体挖油茶山时打唱的劳动号子,是一种高亢、激越、昂扬、极具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七姓瑶(当地瑶族的七个姓氏)民歌。作为劳动号子的茶山号子,随着集体挖油茶山的劳动而产生,又随着这一劳动的消亡而消失。
茶山号子只在史称上辰溪的罗子山瑶族乡、苏木溪瑶族乡、上蒲溪瑶族乡、后塘瑶族乡、仙人湾瑶族乡以及黄溪口镇和龙头庵乡一带传唱,曾经非常红火,而作为民歌的茶山号子歌,自“湘西歌王”舒黑娃将其搬上舞台以后,这天籁般的瑶音,越唱越高亢,越唱越激越,越唱越昂扬,越唱越宽广。
民间传说,茶山号子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经历了山湾打喊、到单句号子、到哇哇歌、到挖山歌、再到茶山号子等演化阶段。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罗子山沿界就出现了打鼓挖山喊号子的劳动情景,十多户人家换工互助,合伙轮流挖油茶山,今天张家,明天李家,二十多个劳动力一字形排开,两位歌师游动在挖山人前面专门敲锣打鼓喊号子,挖山的人也可接腔跟韵打号子,你来我往。歌师所唱的号子称“号子娘”,挖山人接歌师之韵所唱的号子叫“号子儿”。因为挖山人接打的号子,内容要与歌师打的号子相联系,不能风牛马不相及,南辕北辙,你唱东我唱西,韵脚要与歌师打的号子同韵,不能脱韵,信口开河。
茶山号子有高腔、平腔两种调,一般都唱高腔,高腔唱累了,就插唱平腔,起缓冲作用。平腔很少有人会唱,但歌师必须会唱,因为挖油茶山的全过程号子不断,若是挖山人接唱“号子儿”的人多,歌师唱的就少,有时间休息;若是少,歌师唱的“号子娘”就多,全唱高腔,时间过长,体力和嗓子都受不了,所以得不时插唱平腔,因为平腔音调偏低,节奏舒缓。
茶山号子的曲谱是既定的,歌词靠歌手临时创作,现场发挥,老百姓称这种现象叫“见子打子”。当然,歌词的现场创作,内容也必须是表现挖油茶山的,不能脱题。上辰溪人(罗子山、苏木溪、上蒲溪、后塘、仙人湾、黄溪口、龙头庵乡(镇)均处辰溪沅水流域上游,故称上辰溪人)挖山,把一天分为四个时段,上午两气火(方言,即两个时段,下同)、下午两气火。于是,歌师们就创作了开工、休息(抽烟)、吃中饭和收工的号子词,例如清早吃早饭上山开工打唱:
“早晨来,早晨来,早晨带帽挖山来。
你戴帽檐做什么,我戴帽檐遮日台(方言:太阳)”。
收工前则唱:
“枹木鼓槌两头黑,打起锣鼓送日台。
日台送到天脚下,今日晚了明日来”。
即兴填词是对歌手“肚才”的考验,特别是与歌师对唱,要根据对方歌词的意思和自己的立场观点,随即编出恰当而味美的歌词,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不同的茶山号子歌手所打号子的词是不同的,号子的韵味也是不同的。这正如从辰溪瑶乡走出来的音乐家、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米瑞玲教授所说:“辰溪茶山号子基本音调都与《哇哇歌》差不多,只是歌手在演唱中再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去自由发挥、展开或延长”。
茶山号子具有鼓舞、娱悦心身、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号子声中锄头挥舞,银光闪闪,工效大幅度提高,挖山人又不感觉累,故而一直流传到今天。新中国建立后,1957年7月舒黑娃一曲茶山号子歌《早晨来》参加原黔阳地区文艺汇演,震动安江,同年9月参加湖南全省群众文艺汇演,获“湘西歌王”称号,同年11月上北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至此,茶山号子又成了民歌,即茶山号子歌。
“文革”前后,辰溪县曾组织演唱队,由舒黑娃带领在怀化、湘西一带演唱茶山号子歌,使人们在了解茶山号子后,情不自禁地想学茶山号子歌。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就曾于1984年8月来辰溪黄溪口镇大湾村拜舒黑娃为师,在挖油茶山的现场学唱茶山号子歌。而生产队时期集体挖油茶山的劳动,使茶山号子得到长足发展,歌手总数为历史最高,约2000多人。其中优秀者除舒黑娃外,还有蒲友成,蒲声太、蒲美芳(女)、向长云、米根菊(女)、向仪方、魏承仁、舒大亮、黄明敬、陈长改、米贤其、黄生顺等。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集体挖油茶山的劳动场面消失,流行歌曲盛行瑶乡,茶山号子随之消失,茶山号子歌也没有人唱了,歌手不足20,且大都是老人。
2006年,茶山号子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升格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米庆松是茶山号子国家级传承人,向行刚是省级传承人,还有市县两级5位传承人。尔后,茶山号子传承活动蓬勃开展:一是罗子山瑶族乡党和政府于2012年10月在岩坪村举办了为期两天的“茶山号子研习班”,县文化馆先后组织了4次茶山号子研讨会。二是至今已举办四届“辰溪县茶山号子赛歌会”,推出了不少茶山号子新歌手。三是传承人分别带教弟,仅米庆松就带出成人徒弟十来人,其中市、县两级5个传承人有4人是他的徒弟。向行刚所带徒弟也很优秀。市、县级传承人也都分别带有徒弟1一3人不等。四是开班传习茶山号子歌。米庆松在罗子山瑶族乡学校和黄溪口镇中心小学办了三期(一期为一年)茶山号子传习班。五是传唱、传承茶山号子。十多年来,仅米庆松在省、市、县三级举办的汇演、调演等文艺演出中,就曾30多次演唱茶山号子,其中有两次是在油茶山打鼓挖山喊号子,原原本本将打鼓挖山的场景(包括祭山神等)搬上舞台,做到原汁原味传承茶山号子。向行刚、刘承田、米召乐、刘家象、米桂英(女)蒲方礼等省、市、县级传承人参加茶山号子的演唱活动也不少。至于村、乡两级的各种庆典活动中,凡有文艺节目,都有歌手参加演出,唱茶山号子歌。随着传承活动的不断宽泛、深入,茶山号子将唱响九州。
茶山号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经过十五年的抢救和传承,已起死回生。作为民歌的茶山号子歌,唱的人越来越多了。